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陆续公布。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,本次共有 285 万名考生报考 2019 年研究生考试。
其实,不管是考研还是自考,提升学历当是职场发展的刚需。一些已经参加自考提升学历的学员和老师说,在学历得到提高的同时,自信和收入也提升了不少。
最近还看到一个自考生考上北大研究生的故事,特别励志,分享给大家:
1
2011 年 3 月,装卸工李树君来到北京。
第一份工作是到一个库区当临时工,每天白天挖沟除草、清理垃圾,晚上就在站台上卸货。
为了每月多赚 30 块钱,李树君主动承担了每天打扫库区厕所的任务。
现实中的一切,给这个 16 岁少年造成的心灵冲击远比肢体的疼痛深刻得多。
那段岁月,他夜夜难眠,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让他无法逾越,辛苦一个月赚下 375 块钱的艰辛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。
只有在梦中他才能重逢那眷恋的课堂、朝夕相处的老师与同学。
2
2012 年 9 月,李树君来到一家出版社做书库保管员,一干就是 3 年。
对于一个打工者来说,这算是很稳定的工作了。
这份工作使他有机会整天与书打交道,填充了他离开学校后内心的孤寂,而且经常有机会到各高校去送书。
名牌院校那浓郁的书香气息、良好的学习氛围、高大的校舍……冲撞着他求知的心灵。
在北京住久了,出去的机会多了,李树君逐渐了解到除了参加高考考上正规大学以外,国家为因种种原因不能上大学的人们也提供了很多的求学机会。
于是,自考就成为了他重新学习、改变人生的“天赐良机”。
3
2014 年底,李树君揣着 4 年打工的积蓄,怀着忐忑的心情,去报名了自考。
他知道,自考可以给他带来希望,但如果失败,也可能会把他拖入更深的绝望中去。
身边人的不解甚至是嘲笑,让他感到了沉重的压力。
“那时亲戚朋友、邻里街坊几乎清一色地认为我作出了个荒唐的决定,最后的结果无非是浪费几年时间去白白扔掉几万块钱。”
但是,既然选择了,装卸工他便义无反顾。
4
复习第一天,李树君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——英语。
复习的时候,他如坐针毡,几乎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看不懂。
这时候,他才突然发现,由于荒废了 4 年的学业,自己的基础甚至达不到自考英语专业的入门水平。
“打工生活是艰辛的,但总归是有多大力气使多大力气。可学习上遇到困难,感觉有力气也没处使。”
他知道自己无法回头,只有奋力一搏才能证明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。
“仔细想想,自己之前已经经历过那么多磨难,现在磨难再多点又算什么呢?”
5
遇到了挫折,李树君有时甚至会回到以前工作的单位,
再帮着抱几摞书,“忆苦思甜”来激励自己。
之后的 6 年,李树君就再也没有睡过一次懒觉。
每天早上6 点半他就拿起那几本“黄皮书”,一头钻进自习室,而每天最后一个回家的人也是他。
起初,“黄皮书”里那一串串的单词,在他眼里有很多都只是陌生的字母组合。
于是,他把书里的每一个陌生单词都通过查字典背了下来。别人看一小时就复习好的课文,他要足足复习一个星期。
“北京的春秋两季多美啊,可我报名后就很少再看过窗外的风景,因为自考也总是安排在那个时候。”
对于他而言,同龄人那些五彩斑斓的娱乐活动离他很遥远,他的目光只是一直驻留在那黄色封皮的自考教材上,字里行间都浸满了他青春的汗水。
6
“5年拿下自考本科,这并不值得炫耀。”然而其中甘苦,李树君自己最清楚。
他认为,学习刻苦归刻苦,但绝不能闭门造车。
李树君从来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,完成学业之余,他还会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,倾其所能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自考同路人,也因此,他成为了自考圈中的一位“名人”。
搬运工装卸工临时工自考毕业后,李树君又向更高的目标发起了冲刺——跨专业报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。
8个月的时间里,李树君仍像复习自考时那样踏踏实实地在自习室里看书。
伴随着那一本本泛黄的自考教材,李树君告别了青春年少的岁月,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,然而他那颗积极进取的雄心却依然跳动不已。
他在最近的日志中写道:
''
我的自考之路是
一条无尽的路,?
我相信它会不断地延伸。
心想到的地方就有路,
脚走过的地方就是路。